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的通知

 最后更新:2016-12-28 14:53:59  浏览:4225次

科协普函综字〔2016〕9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科普部(普委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科普工作相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要求、国务院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精神、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国科协2016年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现将《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好2016年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和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点击下载)

 

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

2016年中国科协科普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工作理念,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建设、着力科普阵地条件建设、着力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推动科普人才和科普产业发展,创新科普公共服务机制,突出科普信息落地应用。提升科普精准性,增强科普实效性,为实现到2020年我国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开好局,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一、切实履行科学素质办工作职责,全面启动“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牵头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动员体系,广泛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强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作,全方位启动和推进“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一)全面启动“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推动将全民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纳入到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召开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成效和经验,表彰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部署“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

(二)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动员体系。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凝聚形成合力。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共建机制建设,将“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细化和分解到各地,提出指导建议,签订公民科学素质共建协议,推动层层落实。组织开展2016-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动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机制。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进一步发挥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带头人,以及科普先进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突出创新创造创业以及航天航空等重点,组织开展2016年全国科普日,以及健康、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科普宣传活动。围绕公众关切的转基因、航空航天、核安全利用等科技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疑释惑,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

(四)强化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作。发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白皮书》,颁布《全民科学素质学习大纲》,编写《新科技干部必读》、《妇女科学素质读本》等,强化公民科学素质题库建设。开展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评价机制,以及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研究、超长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战略(2049计划)研究。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部门工作信息交流、经验推广、新闻宣传等。

二、坚持不懈推进科普信息化,全面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把信息化作为保持科普先进性的重要手段,改革不适应科普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科普中国+信息+云+网+端+活动”的科普信息化体系,建立科普中国服务云,拓宽科普信息获取和推送渠道,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

(五)推动建立科普信息化发展新机制。开展科普管理者培训和试点示范,推动建立扁平化、跨界融合的组织机制,个性化、泛在化的服务机制,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参与机制等。推进改革、探索创新,建立适应科普信息化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组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传媒集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六)启动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以科普的内容信息、服务云、传播网络、应用端为核心,按照“国家、省两级建设,国家、省、市、县及县级以下四级应用”的基本原则,启动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以提升科普效能为核心,以强化科普信息汇聚生产和落地应用为目标,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创新科普产品和服务,坚持“开源、共建、分享”的理念,立足现有基础条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促进部门、地区、社会机构之间的科普大数据开发开放,实现科普信息汇聚存储和分发、数据分析和挖掘、安全管理和决策、应用服务和精准推送,避免重复建设、大幅提高科普投入效率,实现科普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泛在获取。

(七)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传统传播渠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渠道。推动开办科普电视频道,推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普遍开设科教栏目,推动各类报刊杂志普遍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推动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

(八)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科普的精准化服务模式,洞察和感知公众科普需求,强化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通过科普中国服务云、科普中国V视快递、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推送、科普中国校校通等方式,强化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的落地应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科普中国应用包分发等方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科普信息定制化推送服务。

三、繁荣科普创作,增强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

创新科普创作激励机制,强化科普表达方式,推动形成“开源、众创、分享”的科普创作局面,极大丰富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

(九)大力推动科普创作繁荣发展。推动设立国家科普创作基金,支持科普创作。开启科普众创空间,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青年重大科普创作选题,支持歌曲、相声、戏剧、杂技等形式的科普文艺作品创作,支持科研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跨界从事科普创作。

(十)搭建科普创作服务平台。以科学词条编撰为突破口,以科普创作孵化中心为纽带,探索以基金模式推动科技团体、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重大科技成果、健康生活、防灾减灾等创作科学词条,丰富科普元原创作品。鼓励传播机构以科学词条为基础,进行科普视频、游戏、动漫等再创作。

(十一)大力推动科幻创作和科普游戏开发。推动制定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推动科幻产业园建设,拓展科幻产业发展空间。筹建全国科幻组织,筹办中国国际科幻节,创办科幻奖项,开展国际科幻展示交流。搭建科普游戏交流服务平台,支持科普游戏开发。

四、深入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升科普展教服务水平

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展教活动,生动展现最新的前沿科技,加大流动科普设施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地市级科技馆、特色科技馆建设。

(十二)推动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进一步推动实体科技馆建设,推动科技馆由数量与规模增长为重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以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为重要特征的内延式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发挥自然博物馆和专业行业类科技馆等场馆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在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科普资源集散与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示范性。

(十三)开展虚拟现实科技馆研发。大力推动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科技馆展教中的应用,推动科技馆展教服务水平提升。以“超现实体验、多感知互动、跨时空创想”为核心理念,开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实体虚拟现实科技馆、流动虚拟现实科技馆、在线虚拟现实科技馆等研发,向公众充分展现重大科技成果,快速响应社会关注的前沿科技热点。

(十四)大力推动特色科技馆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题科技馆。充分利用城市经济转型遗留的工业遗产,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专业行业类科技馆。引导、鼓励各地科技馆根据本地情况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场馆结构布局。

(十五)建设完善科技馆标准体系及协同机制。推动建立科普标准化组织,制定科技馆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并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馆建设和运营模式。开展科技馆评级与分级评估。建立健全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提高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推动创新科技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规律研究,推动科技教育模式和活动方式创新,拓展校外科技教育渠道,强化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十六)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创新。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创新校内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推动将科学课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用现代科技教育理念指导和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对科技教育的促进作用,建立校内外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十七)全面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扩大和提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完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推动所有中小学配备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扩大中学生英才计划、高校科学营覆盖面和参与范围。继续组织优秀青少年学生参加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和交流活动。统筹城乡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

(十八)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类活动,推动实现每位在校学生每年参观科技类博物馆(含流动科普设施)1次以上,参加科技类活动2次以上。构建青少年在线科技教育平台,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电视大赛。

(十九)启动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教育培训。编制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教育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资源联盟”,建设完善网络学习平台,推动学校和相关机构的实验室、科技教育课程等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引进国外优质科教资源,建立和形成培训师资队伍,建立一批国家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完善国家、省级和基层三级培训体系。

(二十)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政策、方式、内容、对象、主体等的研究,研究建立符合我国青少年特点、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发布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报告。

六、强化科普重点攻坚,提升科普惠民服务水平和实效

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及农村特别是农村妇女等为重点,加大科普资源集聚和倾斜力度,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提升科普惠农服务、社区科普益民服务水平,增强科普惠民实效。

(二十一)强化对科普薄弱地区的精准扶持。实施科普助力精准扶贫行动,重点支持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科普中国乡村e站,加强科普流动设施、科普项目等的倾斜。实施科普援藏援疆专项行动,启动西藏科普服务子云、新疆科普服务子云建设,加大藏语、维吾尔语等民族语言科普传播,开展藏区科普阅读活动。

(二十二)强化科普惠农服务。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留守人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及科普帮扶活动。大力普及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抵制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识别和抵御邪教。创新农村科普服务手段,推动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提升农村科普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身建设,强化同行凝聚、跨界合作,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技协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优势和作用,打造农技协2.0升级版。启动“智爱妈妈”行动,编发“智爱妈妈”必读等,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科普援助。

(二十三)强化社区科普推进力度。把推进社区科普工作做为年度工作重点,以推进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社区科普的公共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社区科普大学、科普中国社区e站、科普中国V视快递等有效方式,以社区的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人员、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等为科普对象,围绕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居民关切,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普信息惠及最广大的社区居民。

(二十四)加强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科普工作。发挥企业、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学校的作用,开展职工创新技能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培训。依托全国双创服务云平台,建设职工在线教育学习服务平台,开设“蓝领”慕课空间。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职工技能创新和生产创意大赛。

七、推动科普队伍和科普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科普人员继续教育,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二十五)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科普专业学科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启动科普拔尖人才选拔,实施科普V星计划,发挥杰出科学传播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全国学会的作用,建立完善科学传播服务支撑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深入组织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二十六)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组织开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各类科普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二十七)大力开展科普人员继续教育。研究制定科普人员培训大纲,编写科普人员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以提升科普信息化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公众科学传播、互联网+科普、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科普社会动员、科普展览策划、媒体从业者科学传播等专题培训。充分利用“科普中国传播之道”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在线学习培训活动。

(二十八)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成立全国科普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科普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推动科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加大对重点科普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完善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用众筹、众包等方式吸引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新媒体和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者、青少年以及社会大众参与科普。

附件下载[下载地址一]

客服中心

手机报名


展开客服